◆汪大昭
从1984年的洛杉矶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,中国征战4届夏季奥运会的历程,不仅有大赛成绩由起伏逐步走向稳定增长的经验,而且在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多方面,加深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理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。奥运会不再仅是精英选手为国争光的舞台,运动成绩和精神风貌双丰收也不再只是代表团的一句口号。国人对世纪之交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抱以多方面的期待。中国的媒体逐渐摸索出奥运报道的规律和公众需求,视野更为开阔,其中一些报道形式和内容甚至成为“规定动作”。
对任何参赛代表团来说,首金之争无论是得是失,其作用主要在士气上,最终的金榜排位并不取决于首战的成败??墒牵泄教宓氖捉鹎榻岱堑坏忝挥屑跬?,甚至蔓延到亚运会、全运会等综合运动会上。悉尼奥运会上,气手枪射击选手陶璐娜有惊无险地摘得首枚金牌,“开门红”“出师告捷”之类的标题铺满次日的报纸版面。
说有惊无险,因为仅看比赛进程,陶璐娜一路打下来,并未出现大起大落,进入决赛的成绩和状态都很好,夺金的优势也不是在最后一发才定夺。这是射击项目的特点,场上是风平浪静,还是波云诡谲,不完全能够通过大屏幕观察出来。射手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可能形成干扰的因素更不是旁观者看得见的。
1984年,中国射击运动员在洛杉矶靶场上的实力并不为人关注,国人也不了解有个名叫许海峰的选手枪法出众,媒体的预测更不知首金有那么大的新闻价值。在人们的体育喜好中,射击从来不是常年受到注意的项目,因而对奥运会的金牌算度,也没把射击看得很重。这倒让许海峰在靶场上的压力比后来者小得多。中国代表团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直线上升,射击的贡献不小。到悉尼奥运会上,陶璐娜的处境虽不轻松,但主要是赛程安排气手枪最先出结果。中国体育总体实力的提高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,不会在首金上押宝。
陶璐娜打出了自己多年磨砺而成的水平,摘下金牌,得到了各界的恭贺。很快,这个喜讯就被接二连三的捷报淹没,加之包括女足、女排等项目的滑坡和挫折,也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和思考。面对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和文化交流的舞台,中国有比一城一地得失更要用心的地方,一个体育大国的竞技实力和参赛风范都在全世界注目之中。
从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,需要能力的保证和观念的开放。解脱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,从一个层面上得到解脱后,势必会面对新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和压力,需要更进一层的解脱。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奥运会来说,中国还是一支年轻的新军,要不断学习和融入。悉尼奥运会落幕时,中国金牌总数突破了几十年由美苏德组成的第一集团,首次闯进三强,意味着日后有责任、有机会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兴盛发挥更多作用。这也为转年申办2008奥运会的成功做出积极的铺垫。